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心理健康 > 情绪发展

少女同性之间交往的三阶段

本文Tag标签:少女交往  

  由于朦胧的性意识使少女在社交的开始期对异性产生了疏远。所以,少女首先交往的对象是同性的同龄伙伴,按年龄大致分为三阶段。

  1.初期阶段(11~13岁)。这一阶段少女社交心理的表现是为了满足结伴而行的需要。这是由于她们的活动范围由家庭转向社会以后处在摆脱时父母的依赖心理的过渡期及社会交往的适应期,急需结伴同行,既为自己涉足社会壮胆,又可转移依赖支点。

  这一阶段少女对交往对象的选择较注重外部行为,只要能相处愉快,有一些类似的爱好就能成为朋友。另外,选择的范围虽较小,但少女对这一阶段交往结下的友谊却记忆最深,因为它是第一次由自己选择而建立的纯真感情,不夹带任何功利因索。

  2.中期阶段(14~16岁)。这一阶段少女的交往显现了匹配原则。所谓匹配原则是指少女对交往对象的内在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使之与自己吻合。如兴趣爱好的相同点增多,品德、才能、修养、意志力、价值观能互相借鉴、补充,对方的家庭条件、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作用、个人声誉和自己是否匹配;另外,是否能满足同情、理解、崇拜等心理需求也包括在此原则中。

  匹配原则的出现使少女的社交里有了层次和小群体。少女一旦进入了小群体圈,就会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群体排他性,她将努力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免被孤立,而对群体之外的人具有较强的排斥性。当匹配关系确定后,她们则要求建立彼此间绝对信任的友谊。

  3.后期阶段(17岁以后)。这一阶段少女的社会交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她们本身已趋向成熟,心理状态错综复杂,社交经验较为丰富,社交圈也日益扩大,而与此同时,对伙伴的适应面却变窄了。交往中的志同道合被无限夸大,因此,选择面变得极其狭窄,筛选亦极为严格。

  另外,少女对异性的疏远和抵制心理到此阶段明显减弱,对异性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同性的关注。这种关注成了与同性交往的制约因素,淡薄了与同性朋友间的关系。这并非说有了异性交往就不需要同性友谊,只是此阶段的少女不再把同性交往看成是社交的唯一形式,而是当作补充。这是因为她们与异性一对一的交往多半在群体中不被欢迎,她们在与异性交往的同时,担心被同性伙伴孤。另外,同性伙伴与异性交往增多以及自己被淡漠的概率也增大了。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这阶段少女社交心理的复杂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